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孩子的分離焦慮

孩子的分離焦慮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4.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分離焦慮,孩子的性格和思想受家庭的影響很大,在這些方面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我們的寶寶,寶寶突然變得認人、不讓媽媽離開自己,其實這就可能是寶寶的分離焦慮期到了。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下面跟大家分享孩子的分離焦慮。

孩子的分離焦慮1

什麼是分離焦慮

很多剛上幼兒園的寶寶都會出現哭鬧的現象,抱着媽媽的脖子不肯鬆手。家長一定會感到奇怪,爲什麼家裏的乖寶寶去了幼兒園就不聽話了呢?其實這都是分離焦慮“惹的禍”。那麼什麼是分離焦慮呢?

分離焦慮是指寶寶與熟悉的人分開而產生的一種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周圍環境的變化而造成的,從熟悉的家來到了陌生的幼兒園,從爸爸媽媽身邊來到了誰也不認識的集體當中。

這種現象又叫做“心理斷乳期”,會讓寶寶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如抵抗力下降、情緒躁動不安等等。時間久了還會伴隨着感冒、發燒、拉肚子等等。在性格上也會偏向於孤僻、暴躁,拒絕與小夥伴交流與玩耍。如果不能及早緩解這種焦慮的情緒,會對寶寶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嚴重的危害。

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爲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繼繼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孩子的分離焦慮

幼兒園分離焦慮

就要到新生入園的時間了,這是小寶寶第一次離開家,來到集體中生活。但是小寶寶的反應卻讓爸爸媽媽措手不及。有的小朋友抱着媽媽的脖子不肯鬆手,怎麼勸都不讓走;有的小朋友明明出門的時候還是開開心心的,回家後就再也不肯去幼兒園了;還有的寶寶雖然乖乖上學,但是整天都悶悶不樂,到了晚上還常常做噩夢。看着寶寶滿臉的淚痕,爸爸媽媽真是心疼。

1、讓寶寶在心理上提前做好準備。寶寶對爸爸媽媽會產生很強烈的依戀感,要讓他們一下子離開熟悉的人,會使其依戀感受阻,產生分離焦慮症,從而引發不安全感。爸爸媽媽可以在正式上學之前帶着寶寶去幼兒園轉一轉,熟悉一下新的環境。

2、在家裏分隔出一個獨立空間,讓寶寶每天能有一定的時間獨自玩耍、看書等等。寶寶的視野裏沒有大人的關注,可以培養獨立能力,也能減輕對成人的依戀感。

3、讓寶寶對幼兒園產生期待感,認爲在幼兒園中老師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兒園中快樂地學會本領的。

4、爸媽還可以培養寶寶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上廁所、吃飯等;生活習慣,如午睡等,幫助寶寶增加入園後的心理自信。

5、爸媽要調整好心態,給寶寶以積極的暗示。當寶寶對爸媽產生依戀和依賴不想去幼兒園的時候,很多爸媽往往心軟、動搖。須知,寶寶雖小,對爸媽的情感、心態卻是十分敏感的,當寶寶察覺到爸媽的動搖心態時,會強化他不願上幼兒園的想法。所以爸媽應把握好心態,保持愉悅的情緒狀態,送寶寶進幼兒園,並對寶寶的點滴進步予以及時鼓勵,例如:“今天你只是到幼兒園門口時才哭了一次,真棒”、“你是笑着和媽媽說再見的,好乖”等。

孩子的分離焦慮 第2張

6、引導寶寶和老師交往。由於是很多寶寶圍繞幾個帶班的老師,有的時候,如果寶寶不能夠闡述自己的需求,可能會被老師忽視。所以爸媽應教育寶寶學會和老師交往,有什麼需求去跟老師說,相信老師就像媽媽一樣能夠幫助自己,愛自己。

7、當寶寶從幼兒園回到家,爸媽可以問他在幼兒園裏都學了寫什麼,今天最高興的事情是什麼等,瞭解寶寶的心理感受,及時幫助寶寶消除一些情緒問題。

入園焦慮是每一個寶寶都要經歷的,度過了這一階段,爸媽會發現,寶寶越來越活潑,他已經愛上去幼兒園了。

孩子的分離焦慮2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時期,寶寶要與親人或者平常照顧他的人分離而引起的一種情緒上的反應,其中包含孩子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負面情緒的宣泄,這樣的情緒又稱之爲離別焦慮。這樣的情況多發生在生病的時候或者孩子到了入園年齡,需要上幼兒園的時候比較明顯。

孩子的分離焦慮 第3張

分離焦慮這樣的情緒宣泄不受地域影響,無論在世界上的什麼位置,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會出現這樣的情緒反應。屬於孩子不想與母親分離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依戀。這樣的情緒造成許多年輕的母親,在孩子3歲前都會遇到孩子明顯的分離焦慮問題,非常頭疼且不知該如何應對。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媽媽準備上班,剛要出門,孩子已經哭得聲嘶力竭,淚如雨下,不管怎麼哄都是不行。作爲家長,我們要理解寶寶的各種“粘人”行爲,這是孩子在一遍遍的反覆確認、證實媽媽是愛自己的,自己是被愛的、自己是可愛的!只有當這種需求完全充分的被滿足後,孩子才能勇敢的邁出屬於自己人生中真正的獨立的第一步!

如果您作爲家長希望改變或者降低孩子的分離焦慮,那麼必須以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爲首要任務。只有安全感充足的孩子纔會出現積極地主動地開心地與母親進行分離,完成其自己的人格的發展。對於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不要有失落感,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是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自己的嚮往和追求,這也就註定了孩子早晚要邁出屬於他們的獨立之路。對於安全感比較好的孩子,等到了青春敏感期的時候出現的問題相對比較少,也可以在學校老師和家庭教育中順利的形成獨立的人格,成爲一個社會中的自然行爲能力人。

孩子的分離焦慮 第4張

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問題,最重要的是認同和理解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在內心中深信父母是愛他的,是不會拋棄他的。解決分離焦慮的問題,是需要給孩子一段適應期。家長平時可以與孩子玩一些鍛鍊分離的小遊戲,比如捉迷藏和上班遊戲等等,通過生活中游戲的模擬,讓孩子確切知道媽媽會回來的。當孩子比較適應後,就可以真的離開5-10分鐘,孩子很快就明白你說的是真話。這樣做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會適應母親的短暫離開,正常的離開一天也是孩子可以接受的一種情緒。

孩子的分離焦慮 第5張

而對於學校來說,一方面是學校本身要營造一個非常好的.好玩的環境;另一方面是家長要告訴孩子,幼兒園是非常非常好玩兒的,都有哪些具體的比較好玩的內容,讓孩子先對幼兒園產生好奇,產生興趣,讓孩子有一種意識。對於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的行爲,也就是針對幼兒園的分離焦慮問題,擴展延伸地來看這個問題其實就

是孩子對外面的世界缺乏瞭解,如果孩子對外面世界有了解、有認知的情況,孩子就不會那麼害怕、就不會那麼恐懼,也就不會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所以如今市面上很多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爲什麼會被家長熱捧,最主要的一點因素就是不爲孩子在這樣的培訓班中真正學到什麼,而是希望這樣的培訓班可以給孩子不斷去接觸新的、好玩兒的環境,然後讓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不可怕,很有趣會有很多的朋友可以和自己一起玩。

孩子的分離焦慮 第6張

再擴展一點來講,家長們應該在孩子三歲——四歲這個年齡段,教會孩子一些獨立的能力。告訴孩子很多事情是需要獨立地去做一些事情。這樣做更有利於孩子今後形成獨立的人格,擁有更好的性格。不要幫孩子分擔的越多對孩子越好,很多事情該讓孩子自己承擔的就讓讓孩子自己來,刷牙,洗臉,晚上睡覺之前的洗漱,讓孩子養成自己穿脫衣服的習慣,自己整理簡單的內務。對於大一點的孩子要讓他們養成吃完飯會自己把碗放到洗碗的池子裏,自己會洗自己的水杯。一些簡單的事情都需要讓孩子自己去做,因爲這樣要求的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做完這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之後擁有成就感,對於孩子來說,成就感就是做完這件事情自己特別自豪,特別高興,覺得自己很厲害。只有孩子覺得自己強大了,覺得自己可以了,纔不會出現特別明顯的分離焦慮。

母愛的含義是從孩子出生之後,一步步的由母親教會孩子分離,母子之間關係的昇華其實就是父母與孩子分離的過程,這樣的分離是今後生活中最爲常見的一種形式,這之後未來孩子人生的成長中無數次要面對的常態,而未來的這些分離都是以年幼的時候上幼兒園的最初分離爲藍本進行復制。此時期孩子獲得的依戀,以及處理分離的經驗,將生成伴隨孩子成長中固態的“內部工作模式”影響他們的一生。做父母的,一方面需要建立好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幫孩子建立好穩定而安全的依戀;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心裏建立“當離開時必須離開”的思想意識,並妥善處理好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

孩子的分離焦慮3

什麼是分離焦慮?

你的寶寶原本可以自己安靜呆在一個地方自己玩,被不認識的人抱起來也會笑呵呵的,可突然有一天你發現他變了,他開始粘人愛哭,一發現你離開或是陌生人靠近就會大哭,那想必分離焦慮期也就到了。

“分離焦慮“和“陌生人恐懼”在6個月到3歲的寶寶中非常常見。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觀點,在這個階段當中,小嬰兒會出一個重要的認知發展里程碑,那就是“客體永久性”,他開始認識到:物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永恆的,他也會發現世上只有一個媽媽。當媽媽離開他的視線時,他心裏知道媽媽其實在某個地方,但又並不是和他在一起,而這樣的矛盾會讓寶寶非常不安。

然而這個月齡的寶寶時間感也不好,他們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會回來,或者到底是否會回來。要直到當他稍微長大一點後,和媽媽在一起時的記憶纔會安撫他,他纔會知道其實還能與媽媽重逢。但在當下小小的現在,他只能意識到當前這一刻的感受,所以每當媽媽離開他的視線,即使只是去隔壁房間,他都會驚慌地哭起來。

如果媽媽把寶寶留給其他人照顧,寶寶可能哭得更撕心裂肺。即使在睡覺的時候,他也會不願離開媽媽而自己去睡覺,還可能在半夜醒來時四處尋找媽媽的身影。分離焦慮,其實是寶寶開始意識到他們有多麼依賴照看者的信號。

除了父母,還可能包括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其他照顧他們的人。而他們對熟悉的人強烈的依賴,也意味着他們如果沒有看見這些熟悉就照顧者,就會感到不安。從這個角度來想,分離焦慮其實也在驗證着你們的親子關係。

孩子的分離焦慮 第7張

分離焦慮會持續多久?

美國兒科學會認爲寶寶的分離焦慮通常會在9個月開始出現,但也有的寶寶會在4-5個月的時候就出現分離焦慮的表現。分離焦慮一般會在寶寶10-18個月時達到頂峯,然後在18-24個月時逐漸消失。

這個階段其實最容易讓媽媽“苦樂參半”、“悲喜交加”。開心的是媽媽終於感覺到自己對寶寶的重要性,但這種時刻粘在一起的慾望又容易讓媽媽有些喘不過氣來。

不少媽媽會在這個時候感受到罪惡感,因爲寶寶只認自己,但自己有時候也需要一個人的空間,這種糾結會極大地給媽媽們壓力。其實,寶寶在離開媽媽的時候會焦慮,這是很自然的事,分離焦慮常常說明媽媽和寶寶有着緊密的關係,所以,不需要因爲你需要離開他去做其他的事而感到愧疚,別對自己太苛刻,這個階段,會隨着時間過去。

孩子的分離焦慮 第8張

如何減輕寶寶的分離焦慮情緒?

分離焦慮期的寶寶,的確像個隨時會爆發的小炸彈,但也有些辦法,能讓我們提前想辦法做準備,防止引爆他們的不安情緒。

1、練習短時間與寶寶分開

我們可以特意安排出幾分鐘的時間,假裝一次出門,讓寶寶交給其它的撫養人,讓寶寶體會到其實媽媽不在的時候,自己也可以是安全的。隨後逐漸拉長出門的時間,直到我們可以正常出門辦事了。

我們也可以在家裏做些這樣的練習。比如當你要離開寶寶去另一個房間,而寶寶很快開始大哭時,先彆着急跑出來馬上抱起他,而是嘗試用聲音遠距離安撫他,讓他知道你還在。

“捉迷藏”也是經常用來在分離焦慮期讓寶寶明白“現在看不見但一會兒還會回來”這樣一個概念的,多跟寶寶玩玩這類的遊戲,寶寶會更容易接受媽媽短暫的不見。

2、有正式簡短的告別儀式

一定不能偷偷地走!在潼潼小時候的分離焦慮期,每次我出門上班都會上演一出撕心裂肺不讓走的戲碼。她奶奶看着孩子每天哭心疼,跟我建議說:你別跟她說你要走,自己悄悄走她就不哭了。

我非常堅持地回答說:這樣是一定不可以的。我跟她告別,她會告訴媽媽如果要離開一定會跟我打招呼,那平時她的狀態就會比較放鬆和穩定。如果不跟孩子告別,每次都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不見了,孩子可能玩着玩着前一秒還看見媽媽了,後一秒就找不到人了,那種感覺其實更崩潰。她會覺得媽媽隨時可能消失不見,全天的狀態都會更警惕和不安。

在你要走的時候,一定記得別拖拉。簡短告別,迅速離開,而陪着孩子的那個人可以用其它東西吸引一下寶寶的注意力。放心吧,很快你就會發現,在你關上身後的門時,孩子的哭聲也戛然而止了。

3、遵守你的承諾,用孩童般的語言

跟孩子約定好你回家的時間,並且學會使用寶寶的語言來描述這個時間。比如說如果你告訴他你會在下午5點回來,寶寶其實並不理解,你不如換成“媽媽會在你吃完點心之後回家”。如果你會離開家好幾天,你也可以告訴寶寶“媽媽會在你睡了三次晚上的長覺之後回來”。

4、爲寶寶準備熟悉的安撫物

如果寶寶能有一個平時非常喜歡的安撫玩具,它將會在這個時候發揮重要的作用。如果還沒有,你可以嘗試用一件有媽媽味道的睡衣來當作在媽媽離開時安撫寶寶的代替物。

5、給寶寶充分的耐心與愛

要知道,這個階段總歸是會過去的。面對寶寶的佔有慾、大哭大鬧,我們反而更應當理解他對我們的需要和愛意,儘量保持溫和剋制。我們可以儘量引導寶寶適應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刻,但如果寶寶對你的依賴太強,那也需要我們耐心去接納他的情緒,增加互動與陪伴。

孩子的分離焦慮 第9張

怎樣避免分離焦慮對睡眠的影響?

分離焦慮在很多時候都會容易對寶寶的睡眠產生影響。比如說:

原本可以自主入睡的寶寶,突然在睡前要求媽媽的陪伴。入睡過程中,就算閉上了眼睛,也會多次睜開再看看媽媽有沒有離開。有的早可以睡整覺的寶寶開始出現了頻繁夜醒,醒來就會不斷呼喚要媽媽來到面前安撫自己再睡過去。還有的一直自己睡嬰兒牀的寶寶在這個階段會開始不斷想爬到父母的牀上,甚至要握着媽媽的手才能安心睡過去。這些表現,都是非常常見的。但分離焦慮期,就一定會像很多媽媽擔心的那樣,一夜之間讓孩子的睡眠倒退成渣嗎?這還真不見得。

我們能夠做的,是繼續以往的睡前儀式與穩定作息,讓寶寶在熟悉的環境與流程中,讓自己更加安全和放鬆。同時,我們也可以繼續增加睡前的親子互動和高質量陪伴,讓寶寶在睡前能感受到滿滿的愛意與滿足,這樣也能避免他們夜晚頻繁醒來“確認媽媽的愛”了。

即使寶寶真的出現了明顯的睡眠倒退,比如入睡困難或夜醒頻繁,那我們的睡眠原則與約定還是不能打破的。比如不因爲夜醒多而增加餵奶次數,不因爲白天入睡依賴媽媽而變成抱着哄睡等等。如果能堅守住底線,分離焦慮期的干擾就不會對寶寶睡眠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想想也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的最多的,其實還是一邊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自主能力,一邊自己做到得體的退出和分離。或許現在你還在分離焦慮導致的粘人裏頭疼不已,過幾年,反而會懷念現在膩在一起的粘乎勁兒也不一定呢。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